朱传榘的父亲,朱曜,是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员,曾任津浦铁路局局长等职务。父亲重视教育,立志要将子女培养成能为国家贡献的人才。因此,当朱传榘20岁时,父亲决定送他赴美国留学,临行时拍着他的肩膀叮嘱道:“无论你身在何处,记住,你的根永远在中国!”
这句话深深刻在了朱传榘的心里,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尽管后来他定居美国,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始终坚持回国为祖国贡献力量。
在美国,朱传榘顺利考入了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电气工程。他的学习成绩斐然,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所有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原本,朱传榘计划毕业后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但因时局动荡、学术环境艰苦,他的回国计划被迫搁置。于是,朱传榘决定继续深造,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正是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1945年,经过三年的努力,朱传榘成功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此时年仅26岁的朱传榘,被选入了计算机研发团队,开始了他的科研历程。
进入研发团队后,朱传榘立即投入工作。此时,计算机研发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如何为计算机赋予“大脑”,使其具备“思维”能力。此前,虽然已有不少计算机问世,但这些“计算机”只能处理特定问题,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不具备通用的数据处理功能,换句话说,它们就像没有大脑的“人类”,只能按预定指令执行。
为了让计算机成为真正的“智能机器”,朱传榘夜以继日地研究,成功地将二进制与电子线路结合,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逻辑结构。随后,他和团队成员进行了无数次反复的测试和改进,最终设计出了几种适用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并成功将其运用到这台计算机中。
朱传榘的贡献堪称突破性,他所设计的“大脑”使得计算机不再仅仅是一个执行工具,而真正具备了“智能”,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朱传榘的核心设计,这台计算机即使完成,也无法像今天这样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946年2月14日,ENIAC诞生,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ENIAC的问世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学者们纷纷发表论文,探讨这台具有“大脑”的计算机如何改变人类社会。随后,ENIAC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重大科学项目,如美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朱传榘的贡献。
然而,美国政府却在公开ENIAC的研发人员时,故意将朱传榘的名字删除,将所有功劳归于冯·诺依曼等五位科学家。这一做法,表面上是为了占有科研成果,实则暗藏对朱传榘华人身份的歧视,试图将华人科学家排除在外。
尽管如此,朱传榘的贡献并未被完全掩盖。直到1981年,也就是ENIAC问世35年后,中美两国建交,朱传榘已成为美国国籍,才被正式承认其在ENIAC研发中的核心作用,并被誉为“计算机先驱”。然而,这时的朱传榘已经62岁了。
朱传榘在ENIAC研发后,参与了多个科学项目,均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美国成家立业,但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未曾忘记祖国。
1978年,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朱传榘终于有机会回国。当年10月8日,经过近三天的旅程,朱传榘和妻子荣智珍回到了已别38年的祖国。
此时的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8年前,当朱传榘离开时,祖国还在抗战的泥潭中挣扎,而今天的中国,已迎来改革开放的曙光。朱传榘回到家乡,四处游览,看着眼前的巨大变化,他心中却满是沉重。他感慨道:“在我离开祖国的38年里,我参与了计算机研发,经历了工业革命,可我为祖国做了什么?什么都没做。”
他继续说道:“这38年间,多少百姓苦难流离,我在美国安逸度日,享受平静生活,而祖国人民却在艰苦奋斗,我深知,今天是我回报祖国的时候了。”
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听者。朱传榘坦言,自己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没有贡献,如今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力,他没有回避自己的过错,这份坦诚和自省,如今在社会上极为稀缺。朱传榘的这种品质,也成为他回国后的动力来源。
此后,朱传榘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的建设中,尤其是他在1980年接受邓小平接见时,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希望与未来。从那时起,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智慧与精力都投入到了祖国的公益事业中。
回国后,朱传榘马上着手了三件大事:鼓励大学生学习英语,在上海交大设立商业管理学院,并设立“朱传榘精神文明奖”。他说,这三件事的目标是“复兴中国”。
在朱传榘的推动下,上海交大学生的英文水平明显提升,而他的努力,也为中国未来的教育发展铺设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朱传榘所提的“复兴中国”也在渐渐实现。
尽管如此,朱传榘回国后并未专注于计算机科学,反而更侧重于公益事业。在一次活动中,有人问他:“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为什么回国后没有专注于国内的计算机科学,而是投入了公益事业?”朱传榘回答道:“公益是强国的根本。计算机科学虽前沿,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公益,才能影响每一个人。”
虽然朱传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仍有人质疑他没有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做出贡献。但正如朱传榘所言,只有通过公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改变人民的生活,而这才是他回国后最想做的事。
朱传榘对公益的坚持,甚至在他85岁时依然没有改变。2004年,他从美国飞到北京,亲自参与公益活动。当被问到为何年事已高,还要亲自宣传公益时,他坦言:“我已经85岁了,什么都有,但唯独缺的是一个强大的祖国。如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