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雜記》卷六記載:「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拔除丈余深,乃得雲母深尺余。見百餘屍縱橫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周王陵至今尚未被考古發現,而《西京雜記》的記載還有待考古證實。西周時期的寶雞茹家莊西周墓、長安張家坡西周遺址、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5]、曲沃晉侯墓地[6]、黎城西關西周墓(周代黎國為姬姓諸侯國,姬姓楷侯墓及其下屬有殉人[7][8][9])、河南濬縣辛村衛侯墓地、北京琉璃河燕侯墓地[10]、陝西武功縣黃家河西周墓[11]、西安大原村西周墓、寧夏姚河塬遺址[12]、曾國的郭家廟墓群[13]等多地發現過殉人,儘管部分墓葬如衛侯大墓、燕侯大墓等已被嚴重盜掘而難以將屍體保存下來[14][15]。東周時期的曾侯乙墓、臨猗程村魏氏墓地[16]、河南陝縣後川魏氏墓地[17]、汲縣山彪鎮M1墓(春秋晚期的魏氏貴族墓)[18][19]、滕州薛國故城東周墓、莒南大店莒國貴族墓葬、中山王陵[20]等地也均有殉人實例。[21][22]西周的灃西車馬坑中用人殉葬的比例之高並不亞於殷墟[23](灃西車馬坑十一座, 保存較好的六坑中皆有一御奴隨葬[21][24]),而這裡的戰車形制屬於周人的戎車風格[25]。
而流行殉人的絳縣橫水墓葬的族屬被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為是戎狄、鬼方或懷姓九宗,但有學者用充分證據論證了絳縣橫水墓葬實際上是曲沃代翼時期晉國曲沃小宗的墓地,與之對應的大河口墓地則是曲沃代翼時期被擊敗而殺害的晉侯公室墓地。[26]由於周人是後進性民族[27],兩周時期的周人在使用人牲人殉的同時會普遍吸收商人和東夷的腰坑殉狗、日名、族徽等習俗(尤其是在西周前期),墓向、葬式、腰坑殉狗、日名、族徽、青銅器形制等已經很難成為直接界定周人與殷遺民或其他族群之間的標準,絳縣橫水墓葬中姬姓貴族墓葬吸收大量商文化因素是正常現象。[26][28][29][30][31][32][33][34]
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人殉之風仍然很盛,其中「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墨子·節葬(下)》),例如曾侯乙墓中殺殉21個妻妾,河南固始「勾吳夫人墓」中殺殉17人等。《吳越春秋》則記載「吳王有女滕玉,因謀伐楚,與夫人及女會蒸魚,王前嘗半與女。女怒曰:王食魚辱我!不願久生,乃自殺。闔閭痛之。葬於國西閶門,外鑿池積土,文石為槨。題湊為中,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乃舞白鶴於吳市中,令萬民隨而觀之。還使男女與鶴俱入羨門,因發機以掩之,殺生以送死,國人非之。湛廬之劍惡闔閭之無道也乃去。」從考古來看,吳王陵區的青龍山磨子頂墓有2具殉人和3個馬牲,背山頂墓則有1具殉人和2個人牲,糧山二號墓發現有1具殉人和1個馬牲,而吳王陵區還未得到系統的發掘。[35]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崗,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籍也。」《七國考》卷十《田齊喪制》引劉向雲: 「昔威王卒 ,從死者七十二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賈舉、州綽、邴師、公孫敖、封具、鐸父、襄伊、僂堙皆死。祝佗父祭於高唐,至,復命。不說弁而死於崔氏。申蒯,侍漁者,退謂其宰曰:『爾以帑免,我將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義也。』與之皆死。」崔杼弒齊莊公後眾人的反應體現了當時為君主殉死的風氣。臨淄齊國故城墓葬的發掘證明齊國殉人的現象很普遍,例如,臨淄河崖頭墓地M1的槨蓋之上有1殉人,此墓已受到嚴重盜擾,其年代在西周晚期[36][37][38],而戰國時期的臨淄東夏莊LDM4殺殉19人、臨淄郎家莊殉人墓至少殺殉有26人、臨淄辛店齊魯乙烯廠大墓中光5號墓就殺殉40人。一直要到戰國晚期,齊墓的人殉現象才逐漸被俑殉完全取代。[38]從春秋晚期開始,人殉現象已經逐漸受到社會上的廣泛批評,在春秋戰國之際殉葬習俗也受到了齊國部分貴族的主動摒棄,例如《禮記·檀弓下》記載,齊國大夫陳子車在衛國死後,其弟弟陳子亢反對其妻與家中大夫圖謀殉葬,並威脅若真要殉葬就用子車的妻子與大夫陪葬,因而阻止了殉葬;陳乾昔臨死時囑咐讓兩個婢女殉葬,他死後,其子說:「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
《戰國策·趙策三》:「樓緩曰:』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於魯,病死。婦人為之自殺於房中者二八。其母聞之,不肯哭也。相室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於魯,是人不隨。今死,而婦人為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韓詩外傳》記載「魯公甫文伯死,其母不哭也。季孫聞之曰:『公甫文伯之母,貞女也。子死不哭,必有方矣。」使人問焉,對曰:「昔,是子也,吾使之事仲尼。仲尼去魯,送之,不出魯郊;贈之,不與家珍。病,不見士之視者;死,不見士之流淚者。死之日,宮女縗絰而從者十人。此不足於士,而有餘於婦人也。吾是以不哭也。」」《孔叢子·記義》則記載「公父文伯死,室人有從死者。其母怒而不哭。相室諫之。其母曰:『孔子。天下之賢人也。不用於魯。退而去。是子素宗之而不能隨。今死而內人從死者二人焉。若此。於長者薄於婦人厚也。』」《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聞之:好內,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惡其以好內聞也。」,說明當時有下屬(士)和妻妾在主人去世後為之而死(殉葬)的習俗,公父文伯的母親認為如果「好外」而士為之殉葬是可以接受的但「好內」會敗壞名聲,告誡其妻妾不要從死,但告誡無效。《左傳·哀公三年》:秋,季孫有疾,命正常曰:「無死。南孺子之子,男也,則以告而立之。女也,則肥也可。」這說明魯國統治者上層在季桓子之前是流行殉人習俗的,而季桓子特意囑咐下屬不要再為自己殉葬。